(相关资料图)
耗材集采难度大,道阻且长:我们认为,当前耗材集采已经从百亿级产品向十亿级产品渗透,从成熟、高国产化率产品向偏创新、消费产品过渡。耗材集采紧跟药品集采步伐,但因无法“一致性评价”(产品一致性差)且整体国产化率低,促成合理降价的规则制定难度更大(远大于仿制药集采+创新药谈判的药品药品降价模式)。
我们将已经集采的产品分为几类:(1)成熟、国产化率高的产品:冠脉支架为代表,也包括骨科创伤、骨科脊柱、骨科关节、硬脑膜、生化试剂等,此类大单品的集采基本完成,趋势是规则科学温和化;(2)国产化率低、有一定创新属性的产品:以人工晶体为代表,也包括电生理、吻合器、超声刀、化学发光、弹簧圈、起搏器等,这些产品联盟集采已经启动甚至已经充分进行,降价预期price-in,集采后对国产产品出厂价影响较小,反而促进国产替代明显,对术式普及也有帮助;(3)消费、不占医保、民营为主的产品:以种植体、正畸、OK镜为代表,种植体和正畸的集采比较温和,河北OK镜集采影响较小,消费类产品集采缺乏降价议价筹码,且政策制定难度大,大品种试点后预计未来会减少尝试。
2023年或是耗材和IVD集采预期拐点:集采≠行业崩塌:(1)大品种续约预计结果温和;(2)OK镜、种植牙、正畸为代表的消费品集采已完成,总体温和;(3)化学发光为代表的IVD集采今年落地,预期温和;(4)今年两大国采品种中,人工晶体已广泛集采,国采进一步降价空间有限,运动医学国产化率低,集采后国产替代加速。
风险提示:集采降价超预期、市场竞争加剧、规则制定不确定性
关键词: